粮食学院“江河同源”实践团开展“民族交融”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
时间: 2025-08-10
作者: 沈卓越
浏览次数: 10
8月7日,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“江河同源”实践团的5名学生深入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,开展以“民族交融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。通过文物考察、口述采集、非遗体验与运河徒步调研,团队挖掘多民族交往的历史脉络,以青年视角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样本,为多元一体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动能。
图1为沈卓越同学在参观西津渡历史简介 张朱泽惠 供图
寻迹古渡:千年廊道里的民族密码
西津渡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,自古便是南北商贸与民族交汇的枢纽。实践团成员杨昀松驻足昭关石塔前,向同伴讲解这座融合汉、藏建筑风格的遗存。青石板路上深陷的车辙印痕,记录着漕运时代各族商旅往来足迹;团队在史料梳理中发现,近代商号的老照片与票据中,回族商人与汉族船工的交易契约清晰可见,印证了“运河经济纽带”如何促成物质与文化的共生。
图2为杨昀松同学在讲解昭关石塔 沈卓越 供图
非遗现场:舌尖上的交融智慧
一勺麦粉倾入沸水,锅盖面传承人手腕翻飞间,北方面食的筋道与江南浇头的鲜润完美交融。“这‘面锅里煮锅盖’的技艺,是清代回民面点师与本地匠人切磋的成果”,成员张楠在口述访谈中记录下这项非遗背后的故事。恒顺醋厂的发酵车间里,醋香弥漫百年老作坊。老师傅展示着香醋工艺的“基因图谱”:“镇江香醋以糯米为底,吸纳山西老陈醋的‘熏醅’技法,又融入本地‘三伏晒露’秘方——这是跨地域舌尖智慧的结晶”。团队成员捧起竹编簸箕感叹:“从粮食加工器具到非遗工艺品,各民族的生活智慧早已嵌入日常”。
图3为实践团成员在恒顺参观 吴云龙 供图
薪火相传:从历史到未来的青春答卷
“西津渡像一本打开的教科书”,实践团成员张朱泽惠在实践日志中写道,“锅盖面案板上的面粉、醋缸里的菌群、古塔砖石的刻痕——它们都在讲述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”。张楠的结语道出初心:“我们要让大运河的浪花,载着民族团结的故事流向更远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