粮食学院2021级C13-214宿舍
四名女孩全员上岸双一流高校
崔烨:中国海洋大学(985)
邓胡雪:西北大学(211)
桂祎雯:南京师范大学(211)
胡蝶:南京林业大学(双一流)
四年的朝夕相处,她们携手共进,不仅学业优异,学生工作,科研经历,社团活动同样精彩。全员上岸的背后,少不了她们的日夜耕耘。她们团结互助,在学习上互相鼓励,在生活中彼此照顾,在实践中发现青春的美好。不啻微芒,造炬成阳,将点滴努力汇聚成奔流不息的河流,熬过漫长的冬日黑夜,在四月和煦的春光中,她们在岸上看到了春暖花开!
崔烨同学,中共党员,21级粮食工程2班学生,担任班级学习委员,现已被推荐免试攻读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。她早在大一就定下推免目标,并始终为之努力。她认真对待每一堂课,积极搜集信息,踊跃参加竞赛并多次获奖,还喜欢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。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她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灵活调整学习策略。面对学习中的焦虑,崔烨同学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通过运动、阅读和写日记来缓解压力。她特别喜欢打羽毛球,这项运动不仅锻炼了她的身体,也让她在忙碌的学业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。在大学生活中,她逐渐学会接纳自己,无论是优点还是不足,都视为最好的自己。她越来越了解自己,学会了与自己对话。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提升,崔烨同学不仅学业成绩优异,还在竞赛中获得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,这些经历为她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邓胡雪同学,共青团员,2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2班学生,担任班级生活委员。现已被西北大学食品工程专硕拟录取。邓胡雪同学认为,食品专业考研是一场信息整合大作战,紧盯官网招生文件不放松,及时调整学习方向,充分利用网络寻找专业课资源避免专业知识遗漏,保持良好心态拒绝超前焦虑。考研是一场选择大于努力的长跑,别让‘上岸’成为唯一目标,选择让你眼睛发光的专业方向。最终上岸明白:坚持+真诚>完美履历。食品行业需要深耕者,考研只是起点。坚持到最后,结果一定对得起你的努力。
桂祎雯同学,中共党员,2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2班学生,担任粮食学院社联主席。现已被南京师范大学生物与医药专硕拟录取。桂祎雯同学认为考研是一场持久战,既要拼毅力,更要讲方法。作为过来人,分享三点经验:一是合理规划时间。将备考分为基础、强化、冲刺三阶段,每天制定可执行的任务清单,避免低效熬夜。二是抓重点、善总结。专业课以真题为导向,归纳高频考点;公共课吃透基础后反复刷题,整理错题本查漏补缺。三是稳住心态。备考中焦虑、自我怀疑是常态,但与其纠结正确率,不如专注当下,每周留一天放松调整。最后,少看经验帖空想,多行动多复盘。相信脚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,终会铺成上岸的路!
胡蝶同学,共青团员,2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2班学生,担任班级团支书。现已被南京林业大学发酵工程学硕拟录取。胡蝶同学认为,食品专业考研是一场融合专业热爱与科学规划的突围战。在备考初期,她通过研读院校官网考纲、加入专业考研群组,并主动向已上岸的学长请教,精准锁定了重点科目和核心章节,节省了盲目复习的时间。她强调建立知识框架、整理错题集归纳出高频考点的重要性,可以每日按“专业课4h+公共课3h+错题复盘1h”分配,利用番茄钟保持专注。她建议学弟学妹:考研是持久战,保持“7小时睡眠+半小时午休”的节奏至关重要。坚信方法大于蛮力,终能抵达彼岸!
考研的旅程如同一场孤独的跋涉,但幸运的是,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,还有一群并肩作战的室友。从晨曦微露到灯火阑珊,图书馆自习室里伏案的身影映照着无数个与疲惫抗争的日夜。寒冬清晨,温暖的被窝与刺骨的冷风形成鲜明对比,每一次挣扎起床都是对意志的考验。早上八点桂祎雯桌前的台灯下英语单词在不断浮现,胡蝶在寝室的小黑板上写下今日的学习任务安排,邓胡雪轻轻带上寝室的门踏上前往图书馆的路途,崔烨的实验数据停留在昨夜还没来得及关上的电脑上,这是平凡的一天也是备考研究生一年中不断重复的一天,这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和扶持,让考验的孤独感被友情冲淡,也让每一次挫败的痛苦变得不再难捱。
她们或许不是亲人,却能在最疲惫的时候给予自己最温暖的支持;或许不会说太多安慰的话,但一个默契的眼神就能让自己重拾信心。当深夜复习到崩溃时,是室友的一句“没事的,肯定没问题!”让焦虑的心找到依靠;当寒冬清晨挣扎起床时,是大家互相催促的闹钟声让赖床的惰性败给集体的坚持。寝室不再只是休息的地方,而是考研路上最坚实的后盾,是疲惫时可以暂时停靠的港湾。
当录取名单公布的那一刻,最激动的或许不是自己,而是这群陪自己哭过、熬过的室友。有人尖叫着拥抱,有人红了眼眶,——“我们寝室全员上岸!” 这样的喜悦,因为共同经历过艰辛而显得格外珍贵。寝室友情,让考研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,而是一群人的青春史诗。